瑶族医药
The
瑶族是黔东南州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多于明清时期由广西、广东、湖南迁入,现有2万余人。他们多在半山腰或山谷中聚族而居,以大米为主食,菜肴以酸味为特点,大部分居住在与广西交界的地带。
瑶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利用植物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瑶族只有瑶医诊所,没有专门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民间瑶医都是医药一体,自己诊病,配方发药。他们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连系;诊断方法除了望、闻、问、触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将疾病分为风、锁、豆、痧等病症;治法除了采草药内服外,还有外敷和洗、熏、熨、佩带、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方法。民间瑶医将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民间瑶医也注重预防疾病。他们对有的传染病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有疫疬,则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等。黔东南州从江县的瑶族素有洗药浴(以野生的半枫荷、血藤、追风伞、生首乌等多味草药,配制成沐浴汤)以预防疾病、强健身体的传统。民国的《从江志概况》中记有“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工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菁,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多。”2008年黔东南从江县瑶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974 编号Ⅸ-14 项目名称 瑶族医药 (药浴疗法) 申报地区 贵州省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