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二00四年十月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遵循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发挥民族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注重了对苗族、侗族药物的总结、提高和现代化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对全州的广泛调查,近两年来我所科技人员对收集到的药物标本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对标本保存方法进行了创新,在州卫生局、州科技局的重视和支持下,建立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药物标本库”。该标本库不仅仅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其艺术性、观赏性也很强,提升了民族医药文化的品位。该标本库有以下特点:
1. 黔东南苗族侗族药物标本库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药、民族药资源状况的缩影
黔东南自治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0.3%,占贵州省面积的17.2%,然而就在这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小的地区却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全州有药用植物2 624种(1987年的统计结果,还不包括仅为当地少数民族应用,而不被外人所知的数百种天然药物),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的23.6%,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的66.9%,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药材75种。天然药物呈全州性分布,而在雷公山、上塘、月亮山、弄相山、太阳山、云台山、佛顶山等12个自然保护区则更是争奇斗妍,雷公山、被誉为我国中亚热带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上塘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月亮山被誉为天然药库,弄相山被誉为天然药园。本标本库将这些分布在全州十六个县市的崇山峻岭中具有活力的重要经济资源、卫生资源浓集在库,使药用植(动)物的生命在这里得以延伸,以实物标本、图表、文字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展现出黔东南丰富的中药、民族药资源的分布、资源的生态环境、资源的蕴藏……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
2. 黔东南苗族侗族药物标本库(下称本标本库)是传承民族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的载体,科学性、民族文化性强、提升了民族医药文化品位
2 . 1 目前,本标本库是全国第一座苗族侗族药物的标本库。 标本库现保存有1969年~2004年间采制的黔东南州产的中药、苗族药、侗族药药物标本2 300余种,12 000余份,其中不乏仅为苗族医、侗族医应用的药物标本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药材标本,在这些标本中有的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2. 2 本标本库现已收藏了苗族侗族常用药物1 000余种(其中包括不被外界所知的、中药大辞典尚未收载的数十种苗族侗族常用药物),以拉丁语、汉语、苗语/侗语加以记述,以现代生物学、现代药物学的理论将分散、流传在民间的苗族医、侗族医的经验方串联起来,表现了苗族侗族医药文化的包容性。库中苗族侗族常用药物的标本收藏量亦为全国之最。
2. 3 本标本库有250余平方米的展厅,按苗族侗族的药物分类方法展示出800余种药物标本以及黔东南珍稀濒危的野生药材标本,她不仅仅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将苗族侗族民间流传已久的用药治病的经验上升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药物志及实物标本之作,予人以按图察物、见物知名、知功用之便,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在全国率先将原为科学研究、教学用的植物标本转变为可供参观的科学性强、民族文化性强的艺术真/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