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日常接触会传播艾滋病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担心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艾滋病毒。其实,艾滋病的传播只有三条途径,即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有证据表明,HIV病毒不会通过接触、眼泪、汗液或唾液传染。因此,以下途径不会感染HIV病毒:
● 与HIV阳性患者呼吸同样的空气;
● 在HIV阳性患者之后接触马桶或门把手;
● 与HIV携带者拥抱、接吻或握手;
● 与HIV携带者共用餐具;
● 在健身馆共用健身器材。
误区二:感染HIV后很快就会死亡
人们之所以对艾滋病这么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高死亡率。然而不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并不同,有些会在短短数月内发病。
而有些人却能携带HIV生活数十年,甚至达到预期寿命。
准确地说,艾滋病不经治疗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目前抗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误区三:同性恋一定会患艾滋病
由于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是同性恋群体,导致人们将同性恋和艾滋病相提并论。
客观讲,艾滋病确实在部分男同性恋中比较流行,原因是男性间的性行为更易导致黏膜破损和病毒传播。
但同性恋本身与艾滋病的传播并无关联,对于同性恋的过分恐惧和排斥反而会加大同性恋者的隐蔽性,增加防治艾滋病的难度。
误区四:感染HIV就变成了艾滋病患者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旦感染HIV,这个人就变成了艾滋病患者,其实不是这样的。
HIV指的是艾滋病毒,而艾滋病(AIDS)指的是艾滋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
人体在感染艾滋病毒2年—10年甚至更久以后,免疫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时,才会发展为艾滋病,出现感染、肿瘤等体征。
误区五:感染HIV后一定会有症状
众所周知,感染艾滋病毒后会出现如低烧、淋巴结肿大、四肢无力等症状。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在感染病毒后一定有症状产生。感染HIV病毒后,可能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无症状感染期。
这个时期可持续约2至10年,这期间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而病毒携带者虽然已经被感染甚至可传染他人,但还没有发病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年甚至几十年。
HIV感染/艾滋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HIV感染/艾滋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急性期 通常为发生感染HIV的6个月内。可有一系列非特异表现:如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无症状期 此期常无任何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为4~8年。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艾滋病期 此期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200个/μL。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常见的机会性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弓形虫脑病、真菌感染等。
艾滋病相关肿瘤主要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
皮肤黏膜病变可发生在HIV感染的每个阶段,发生率高达90.0%,可分为感染性、炎症性和肿瘤性三类。其中口腔念珠菌病发生率最高,95%以上的HIV感染者可出现,好发于腭黏膜,表现为伪膜形成、萎缩和增生性念珠菌病、萎缩和肥大性舌炎、唇炎等。口腔毛状粘膜白斑是艾滋病特异性较高的早期临床表现,表现为在舌缘一侧或两侧稍隆起的、边界不清的白斑,不易擦去,表面皱如毛状。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相对比较特异的皮损,艾滋病相关性卡波西肉瘤易发生于年轻人,进展快、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另外,当出现严重的、对治疗抵抗的皮肤病,如泛发性脂溢性皮炎、难治性疱疹病毒感染、巨大传染性软疣等情况时,要考虑HIV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