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医聚居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森林较多,而且侗族有绿化部境的传统美德,因此侗族居住地区植物品种多,药源丰富。据1986年药物资源普查结果,药用植物达千余种。目前调查搜集的侗药有687个品种,整理出书的有134个科属294个品种。这些药物绝大部分是野生植物,对一些贵重或稀有的植物药也进行家种,外来药比较少。
侗药蕴藏量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尤其是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法的药物,应进一步地进行开发研究,搞好临床观察和剂型改革。侗族医药在历史上曾对侗族的生存、繁衍作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侗药人员在侗族地区不但语言相通,而且了解民情,医药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是侗族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医疗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侗药知识得到不断积累,由单方发展为复方,酒药、膏药、丹药、散药均有,从药物组成配伍制剂方面看,已能适应临床需要,药物与医疗共同得到了发展。
侗族医药不分家,行医的人既行医又采药,所用药物多数是自采、自制、自用,而且所用药物多为鲜品。这是气候温和、药源丰富的侗族地区的特点。侗族居住地区的大多数药物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花类药物在开花季节采集,果实及种子多在成熟时采集,树皮及根茎类药物一年四季均可采集。
侗药的加工炮制方法简单,用药疗效高,而且具有能降低药物毒性,发挥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一般对根茎、叶类药物洗净、晒干、切片备用;果实、种子类药物临用时打碎使用;花类药物不作加工。
侗医治病原则
侗医是根据疾病发病的原因,疾病性质及诊断来确定治疗原则的。常用治则有:
热病:眼药退火,搜风退火,热刮退火,洗擦退火。
冷病:发汗除寒,刮散寒气,熨热除寒。
水病:水多的眼药消水,发汗消水:缺水的补体补水,补血补水。
气病:补血顺气,补体排气,开导消气。
虚弱病:补体补血。
毒气病:补体排毒,消水排毒,顺气排毒。
侗医治病方法
治法主要包括退热法、除寒法、排水法、补法、刮法、摄七处、手术疗法等。
退热法
搜风退火法:包括滚蛋法和热刮法两种。滚蛋疗法是用艾叶煎水煮蛋,在全身各个部位,以胸腹部为主,来回滚动。注意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热刮法是以热退热,用上法药物,煎水煮蛋,除去蛋黄将蛋白揉烂,放入银市或银扣,用布包好,趁热在身体各个部位来回滚动,反复多次,滚后取出银器,观察颜色,红色为火热,蓝色为风热。
药水擦洗法:对火热不退者,用凉寒苦味药物,煎水擦洗退热。
除寒法
发散寒气:用桐油加热后,浸泡草纸,将草纸糊在脐眼周围。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
熨热法:用石片或布鞋底擦上桐油,置于火上加热后,用布包好贴在腹部,冷后重新加热又熨。注意防止烫伤。
药浴:除寒使用药浴。风湿骨痛,骨膜炎、骨折后期以及皮肤病等,均使用药浴治疗。
排水法,发汗法:有内服发汗和外擦发汗两种。内服发汗,多用热药,如尚郎丈(木姜子)、拜亚辣蓼、生姜、红糖煎水内服;或生姜、辣椒炒牛肉,服后卧床盖被取汗。外擦发汗,拜亚(辣蓼)、美下孩(八角枫)、生姜煎水擦澡。
搜山法:因水引起浮肿在脐以上者,内服介戈(上搜山);浮肿在脐以下者,内服猛占岑(中搜山,即土知母);下肢浮肿者,内服巴多西(下搜山,即豆鼓叶)。排水法多用于水病,水病属冷病范围,采用排水法时,必须注意同时用补法。
补法
凡是因气、水、血引起的疾病,虚弱病等都用补法。可根据不同病因、气、血、水选用块根药物或清香、味甜肉质药物,煮或蒸肉类服用。
刮法
刮四大筋(腘龚更龚教):即刮上肢两肘窝,下肢两腘窝。用生姜、葱汁、酒、醋或油,用姜块或钱币、汤匙作刮具,刮至皮肤发红为度。
药刮:根据病情拟定刮药用方,将药煎后取汁进行刮疗。顺序是从上到下,只能直刮不能横刮,以防止毒气入内。
摄七处
七处系肚脐周围(侗语别略),头顶正中(闷颗)、两眉间(案郎)、左右两耳与两眼间近发处(阿芒学大)、鼻根(得朗)、下唇正中(得欧)、虎口(登格美牙)。医者用指摄3~7下。肚脐处用姜葱、野薄荷、马蹄香捣烂加白酒轻揉。
手术疗法
缝合术:对开放性骨折或皮肤肌肉撕裂等,用普通针线进行缝合,或白血藤熬制的药膏进行粘合。
骨折复位术:根据骨折部位、骨折情况,对骨折进行手术整复。侗医对骨折整复,强调功能恢复和减少疼痛,以及减少后遗症。
膀胱取石术:这是榕江县老侗医杨希荣老人继承下来的侗医古老手术,目前只有他与徒弟会作这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