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4万亩,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中药材品牌品种,如太子参、钩藤等,其中,太子参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黔东南州先后组建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院、苗医医院等地方民族医药机构,创新研制开发了“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液颗粒”等30多种民族药剂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七香筋骨通巴布膏”、“风湿凝胶”等药品也将在2014年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和淫羊藿四个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剑河钩藤”、“施秉太子参”和“施秉头花蓼”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内联外引的方式,黔东南先后引进宏宇药业、百花医药(苗王金藤)、苗仁堂、飞云岭等制药企业,其中7家企业的10条生产线已通过GMP认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属全国和贵州省地道药材主产区之一,被誉为“天然药库”,素有“黔东无闲草、遍地皆是药”称誉。苗侗医药历史悠久,具有不可复制性,其中苗药为国家支持的六大少数民族药之一。黔东南州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20多年的坚持和艰苦奋斗,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贡献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黔东南特色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体系。